【“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评论】
每个家庭都视孩子为期望,而学生们则是社会未来的栋梁。近期,在以“多方协作共同构建未成年人‘舌尖上的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的分论坛活动中,一些企业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支持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方面的经验和举措。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在集中供餐方面应遵循公益性和便利性的原则,针对采购、储存、制作、配送、供应等核心环节,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推动营养健康的发展。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堂用餐安全更是关键所在。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的食堂,食材都相对安全可靠,外出就餐相比之下显得不那么让人安心。尤其是自疫情爆发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敏感,不少学校甚至禁止了外卖服务,使得食堂几乎成为了学生用餐的唯一去处。
显然,校园食堂属于食堂的一种类型。首先学校安全工作点评,让我们聚焦于“食堂”这一概念。尽管“吃食堂”给人以相对的安心感,但我们为何还要关注其安全问题呢?坦白说,许多单位的食堂在获取经营权的过程中存在模糊地带,这导致了其经营管理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而且,由于这些食堂位于单位内部,外部对其的监督和监管相对较弱。此外,该单位食堂的经营权通常享有独家地位,竞争不足,导致食品质量提升缺乏必要的压力与驱动力。尽管如此,食堂仍需接受监管,然而,那层所谓的“保护层”往往使得检查流于形式,成为一项提前准备好的例行公事。而且,不少单位食堂的盈利空间颇大,往往成为领导亲友经商的热门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在突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也常常是处理得大张旗鼓、轻描淡写,最终陷入处罚不力、整改草率收场的尴尬境地。
校园食堂,其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这也决定了其经营管理的独特性。从学生保护的角度出发,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敏感和特别。食品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健康,这一因素牵动着家长们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食堂,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辨识力有限,自我保护观念不强,因此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可能无法立即察觉并提出问题。一旦监护人察觉并采取行动,往往已错过了及时救助的黄金时段。
此外,观察已公开的事件,我们发现校园食堂的管理相对较为封闭。尽管在多数情况下,食材安全与就餐环境卫生都能得到保障,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因为一旦校园食堂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那将是一场重大事故。此外,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将受到威胁,家长们难以保持情绪的稳定,有时甚至更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更难以恢复平静。这些特点都增加了校园食堂餐饮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和难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此特性而言,最关键的是从根本入手进行严格监管。校园不仅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学习“规矩”的场所,而且,确保学生的饮食健康与安全,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在校园食品安全方面制定的“规矩”。当然,随着学校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逐步更新观念,家庭、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等各方主体亦需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并相互协作学校安全工作点评,共同确保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现已接受投稿,欢迎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投稿邮箱为cepl@ce.cn。更多详情,请参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发布的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