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住院病历 医疗信息为何成黑色产业链唐僧肉?患者隐私痛点谁来解

近期,山东一位名叫刘丽(化名)的孕妇在当地医院完成了产检,紧接着便收到了月子中心的好友请求。令人惊讶的是,她此前并未向任何机构透露过自己的孕产信息,然而对方却似乎对她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类似刘丽的情况并非少数医院住院病历,近年来,从明星的病历资料泄露到普通患者的就诊记录被非法交易,医疗信息的泄露问题已演变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医疗信息理应成为患者最为隐秘的健康资料,然而却沦为了不法之徒觊觎的“肥肉”。媒体调查显示,一条产妇的个人信息竟能卖到50元,一份详尽的医疗档案甚至标价高达上千元,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患者隐私的痛楚。外包服务商、内部人员、黑客的侵袭、公共终端的使用……诸多环节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突破口”。

医疗信息泄露的波及面极广,其危害性极大,所带来的后果亦十分严重。一个包含所有必要信息的医疗记录,可能使患者遭受精准营销的骚扰。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医疗信息被不法之徒所得,它可能被用作犯罪的手段;一旦这些信息被恶意公布,它们还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导火索。

目前医院住院病历,在处理医疗信息泄露问题时,我们遭遇了不少挑战。尽管我国已经构建了一套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在内的综合法律保护体系,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许多机构在医疗信息保护方面的意识不强,且缺乏明确的隐私界限标准。此外,在员工培训、内部管理和技术防护等方面,要么只是表面文章,要么措施不够严格,制度不够健全。医疗信息泄露的隐蔽性较高,使得相关部门查处起来十分困难,查处几率较低。即便相关人员因医疗信息泄露受到查处,他们所承担的法律成本也可能远低于非法所得,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产生了利用医疗信息谋取利益的侥幸心理。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在打击公职人员泄露信息犯罪时,往往更多地处罚直接责任人,而较少追究管理者的连带责任,这导致了法律惩戒的震慑作用受到限制。

医疗信息泄露的“病”,需要系统疗法和“综合处方”。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信息泄露的主要风险点,需运用算法加密手段,对病人医疗信息的敏感部分进行全程的动态脱敏处理。这一措施涵盖从挂号、叫号、检查、开药、住院,到病历的流转、保管、查阅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旨在彻底堵住信息泄露的途径。同时,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并构建医疗信息分级的权限管理体系,确保各个科室和流程仅能访问到必要的数据。强化对医务工作者的隐私保密培训,培养医务工作者增强维护病人隐私权的意识,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诊疗流程。通过签订合同来界定第三方在隐私保护方面的义务,确保一旦发生信息泄露,相关第三方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执法和司法机构需依照法律,增强对涉及医疗信息违法活动的打击强度,扩大追责的覆盖面,对泄露信息的直接责任者进行处罚,并对机构管理者追究责任,以此促使医疗机构等主体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对泄露信息的卖方进行惩处,并对非法购方及中间交易平台施以处罚,以切断黑色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公布典型案例,实现查处一个案例、震慑一片、治理一个区域的目标。

筑牢医疗信息安全的防线,需各方共同担责。从事医疗信息工作的每个人,都应成为保护患者隐私的坚实屏障,医疗信息传递的每个步骤,都必须严守安全界限。只有持续提高医疗信息的安全性,才能为患者构建一个更加稳固、放心的信息保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