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艾
PREVENTION OF AIDS
防艾麻烦一下子 远离艾滋一辈子
艾滋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疾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死亡率极高,而且目前尚无法根治,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正确识艾
危害性认识
2018年,我国记录了14.9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新增病例,其中心通过性传播的比例超过了90%。每小时就有17例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被发现。
艾滋病感染会对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冲击,患者需长期坚持服用特定药物,同时精神负担也会随之加重。
病毒会逐渐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倘若不持之以恒地进行正规治疗,患者一旦发病,病情便会迅速恶化。
患者发病后常出现以下症状:皮肤和黏膜部位发生感染,伴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血疱以及淤血斑等;同时伴有持续性的高烧;此外,还可能引发肺炎、肺结核、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甚至并发恶性肿瘤。
截至目前,尚未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问世,而全球范围内也尚未有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被研发出来。
预防知识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患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母乳以及伤口流出的液体中均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其传染性极强。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性接触。这种病毒能够通过性行为,包括阴道交、口交以及肛交,在男女之间,亦或男性之间进行传播。
艾滋病病毒在脱离人体后,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般接触并不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艾滋病并不会通过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进行传播。
· 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 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患有性病的人,以及那些生殖器出现脓疮、溃疡或炎症的个体,更易感染艾滋病,且较易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若能及时诊断并接受规范的性病及生殖器感染治疗,将有效降低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当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性传播疾病时,应及时进行体检,并迅速开始治疗,力求康复,同时也要积极劝说所有与自己有过性关系的人一同进行检测和就医。
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
注射毒品时若多人共用针具,这一行为极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坚决避免这种行为。采取使用干净的针具或对针具进行彻底消毒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通过注射途径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近年来涌现的新型合成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等,虽非主要通过注射途径滥用,但过度使用这些毒品会削弱个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导致性伴侣数量增多以及不安全性行为的频率上升,进而间接提高了HIV和性病的传播风险。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若为孕妇或产妇,应迅速采取医疗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至新生儿。
患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遵循服用孕期及产时抗病毒药物、住院生产以降低损伤性操作风险,以及产后不进行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从而显著降低将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的可能性。
艾滋病尚无疫苗可供接种,因此,掌握必要的预防知识、抵制高危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才是最为关键的预防途径。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因此,了解预防知识、抵制高危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才是最关键的预防策略。
卖淫、嫖娼、吸毒等活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拥有多个性伴侣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性行为,会显著提升感染和传播艾滋病及性病的风险。
自青少年时期开始,我们应当培养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以及性观念,这被视为预防与遏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根本措施。
每次都严格遵守使用安全套的规定,能够有效遏制艾滋病和性病通过性接触途径的传播。
选择质量合格的安全套,确保使用方法正确。
正确使用安全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使用前,务必仔细查看安全套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hiv医生在线咨询,以保证其未过期;同时,需将安全套前端的小袋子轻轻捏扁,以彻底排出其中的空气。
每一次性行为都要使用新的安全套,不重复使用
在性行为过程中,必须始终使用安全套;这意味着在阴茎与阴道、肛门或口腔接触之前,必须先正确佩戴安全套。
确保安全套不破裂的关键在于选用合适的润滑产品;必须选择水性润滑剂,因为油性润滑剂有导致安全套损坏的风险。
射精之后应迅速将阴茎抽出,同时留意安全套是否出现破损。一旦发现破损,需考虑前往专业机构咨询并进行检测。
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一旦发生暴露情况,例如手指皮肤破损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与HIV感染者进行了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性行为,便可以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这种预防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
服药周期:28天。
用药类别涉及HIV患者抗病毒治疗所需药物,具体方案需依据当地药物供应情况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来确定。
用药成效:与开始服用药物的时间紧密相关,原则上不应超过暴露于病原体后72小时。越早服用,其防护效果越佳。
检测与治疗
0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措施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病前其外观与健康人并无二致,因此不能仅凭外表健康与否来断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那些有高风险性行为、共用针具吸毒、卖血、疑虑自己可能接受过不安全的输血或注射,以及生活在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孕妇和产妇,应积极前往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室)接受咨询和检测。
我国推行了艾滋病的免费咨询检测政策。那些自愿寻求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个人,可以前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那里将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以及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初步筛查检测。
《艾滋病防治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对个人自愿咨询检测所获得的信息严格保密。
0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若能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提升生活品质,并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在体内迅速繁殖,对多个器官造成伤害。目前,虽然抗病毒药物和疗法无法彻底治愈艾滋病,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遏制病毒的繁殖,减少传播风险,推迟病情进展,增加生存时间,提升生活品质,并有助于降低艾滋病毒的传播。
我国推行艾滋病病毒抗病毒治疗的免费政策,并向所有感染者和患者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即遵循“发现即治疗”的原则。
法律法规
01
艾滋病患者同样是该病的受害者hiv医生在线咨询,理应受到同情与关爱。然而,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仅违背道德规范,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传染病防治法》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对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及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歧视”。《艾滋病防治条例》亦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亲属实施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及其亲属在婚姻、就业、医疗和入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均受到法律保障。
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偏见:这种歧视现象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因恐惧遭受歧视,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往往不愿接受检测,导致他们对自己是否感染一无所知,从而阻碍了他们采取预防措施,提高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同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患者也难以积极面对生活,有时甚至会产生报复社会或危害他人的想法。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时向伴侣或配偶透露病情。若他们不顾风险,继续与他人进行无防护的性行为,则可能构成故意传播。《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明确指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手段故意传播该病毒。《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明确指出,任何个人或组织若违反本法规,引发传染病扩散与蔓延,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造成损害,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02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民众应当踊跃投身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活动,深入学习并熟练运用预防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摒弃可能引发风险的行为,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同时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周围的人。
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拒绝毒品宣传、生活技能训练以及青春期性知识普及,旨在确保青少年远离艾滋病/性病和毒品的侵害,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社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