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老病号吃不起药?如何破局成难题

不少病人在求诊于中医后,发现中药的价格令他们感到意外和震惊,他们原本打算购买用于缓解感冒和咳嗽的中药。

记者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酸枣仁还是当归,亦或是蝉蜕与白术,诸多中药材的价格已攀至历史最高点。即便是在产地收购价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城市中的药店售价依旧坚挺如初。这一现象揭示了中药材种植成本上升、流通环节频繁加价以及资本恶意囤积等多重问题的存在。

如何让中药材“降虚火”,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必须让那些炒作的投机资本无处可逃,同时还要畅通药材的产销渠道,打造一条“从田间到药柜”的直达通道。这场关系到民众健康福祉的“保价战”,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齐心协力,共同掌握正确的策略,才能使药价恢复到合理的水平。

老病号“吃不起” 无奈寻求替代品

兰州市的刘先生常常遭受失眠的困扰,他长期依赖复方枣仁胶囊来缓解睡眠问题。然而,近两年来,他注意到这种中成药的价格大幅攀升,导致他既无法入睡,又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017年,复方枣仁胶囊的售价为49.9元,而如今价格已飙升至80元,部分城市更是高达150元。兰州市德生堂药店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众多长期用药的患者因此不得不减少用药量,或是寻找其他替代药物。

记者在甘肃兰州的多家药店进行调研时观察到,诸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等传统中成药的价格普遍出现了上涨趋势,部分药品品种的价格在短短五年内甚至翻了一倍。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在2020年之前,其线下零售价格仅为20元,而如今这一价格已飙升至42元。

中草药的价格上涨同样令人瞩目。以白芍和白术为例,这两种药材在2022年之前每公斤的价格大约在30元到40元之间,而到了2023年,它们的价格已分别攀升至约200元和300元。至于蝉蜕,五年前每公斤的价格接近600元,两年前更是涨至1000元,如今其价格已飙升至大约2000元左右。兰州市尚方堂国医馆的经营者刘敬阁这样说道。

近期,北京居民周女士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就医时遭遇的疑惑。以往,她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倾向于西医治疗,每次的治疗费用几乎要达到千元,但当她开始尝试中药方剂后,仅需花费两三百元便可见效,这让她对中医药产生了实惠且有效的印象。不过胶南哪有卖中药的药店,近年来她明显察觉到中药的费用显著上升,她不禁感叹:“现在看中医的费用已经和西医不相上下,有时甚至更高。”

罗中孝,兰州市的一位资深中医,时常面临药材价格高昂的困境。若是为患者开具药方,患者却因药价昂贵而选择放弃治疗;若是不开药方,病情又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医师会选用功效相近且价格更低的药材来替代,然而这样的替代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对于一位极度气虚且身体虚弱的患者,若将人参替换为具有相似功效的党参,其治疗效果必然会有所下降。”刘敬阁这样说道。

中药材价格上涨_中成药价格翻倍_胶南哪有卖中药的药店

在位于甘肃省陇西县的文峰镇,一家药材加工厂内,工人们正紧张地在中药材切片的生产线上辛勤劳作。这是一张记录他们工作场景的资料照片。

种植端“水涨船高” 流通端层层溢价

甘肃定西作为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产出大量的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并且在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记者的采访,我们得知,中药材价格之所以偏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植环节和流通环节的问题。

一方面,人工和农资的价格同步攀升,导致种植环节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晋玲指出,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于药材种植成本显著上升。

在我国的当归主要产地岷县,种植药材的农户陈鹏明表示,随着人工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增加,种子、种苗、肥料以及管理环节的成本也随之攀升,这直接导致了中药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具体来说,种植当归的单亩成本已经从原本的2000元上升至3000元。

此外,极端气候灾害对药材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今年的甘肃药材主要产区定西,干旱天气的出现使得党参的价格从每公斤70元飙升至110元,而当归的价格也较以往每公斤上涨了10元。

另一方面,中成药价格上升容易,而回落却困难重重。一株植物经过提炼成为一粒药品,其间需经历药农的种植、经销商的收购、药企的初步加工、批发商的转售、中成药企业的进一步生产以及零售商的售卖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众多,链条冗长,每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价格上浮。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崔建军指出,一包草药从田间地头到药柜,其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民众所消费的不仅仅是药品本身,更是层层累积的额外费用。

中药材的价格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显著上涨,尽管从2024年起有所下降,但市场上的成品药价格下降并不显著。

崔建军指出,目前医馆和药房仍在消耗之前高价采购的库存,而中药材价格的下降尚需时间传递至治疗环节。“中药材的特性在于,一旦价格上升,就难以回落。若要中成药价格下降,则必须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他如此说道。

晋玲指出,必须留意的是,在流通环节中,资本的介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通过操控市场运作,实现对大宗补益类中药材价格的垄断,进而通过囤积货物、压低价格以及高价出售等手段,将药材视为金融产品,这些行为同样可能导致中药材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政策需再加力 促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曹海禄,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强调指出,近期国家采取集中采购、消除中间环节等措施,促使药品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市场正在重塑为一个统一的、可追溯的大市场体系。“我们要建立一个全程可追溯的系统,增强透明度,使那些炒作和投机资金无处可逃。”曹海禄如是说。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王引权教授提出,为应对种植成本上升的挑战,应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他建议引入适用于中药材种植的小型农业机械,比如播种机和收割机,以此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此外,还应推动种植规模化与管理的标准化,参考“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并促进企业引领的规模化种植发展。

他提出,应在流通环节中胶南哪有卖中药的药店,助力领先医药公司打造“种植基地至饮片加工厂再到医院”的直接供应链条,以此方式显著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

今年三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流通领域存在的“假冒伪劣、价格昂贵”等不良现象进行了专项安排,明确要求“加强中药材价格监管,坚决打击价格操纵等非法行为”“引导企业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一批储备仓库”“鼓励中药企业拓展至中药材产地,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追溯体系”。

晋玲表示,在将来,一旦药材价格监管体系得以构建,中成药企业将能够增强对药材库存和成本的控制水平。她进一步阐述,在主要产区设立道地药材的储备库,有助于对酸枣仁、当归等常用且关键的药材实行“丰年储备、歉年补充”的调节策略,从而减少药材价格的剧烈波动。

达仁堂的相关负责人提出,应当构建一个涵盖全国范围内中药全产业链的中药材基地,并推动其共建与共享机制的实施。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通过标准化手段增强药材品质的稳定性,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追溯平台,将种子培育、田间管理直至采收加工的各个环节数据上链,确保药企和终端消费者能够实时追踪药材的来源,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中药材因数量多少而价值悬殊。

经深入调查,线索征集的电子邮箱地址为:13810799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