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品牌营销笔记——
在巨额固定资产投入、巨大运营费用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一家养老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努力走出亏损的困境。
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超过3.1亿,而智慧养老市场的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攀升至7.21万亿元。但在此背景下,行业领军企业泰康养老却面临着亏损的严峻挑战——其净亏损额高达21.70亿元。
这一现象映射出我国养老行业面临的诸多深层困境:资产大量投入与长远收益间的冲突,传统运营模式与科技力量支持间的巨大差距,还有市场需求与消费者支付能力之间的不匹配。
在压力之下,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于2025年伊始宣布实施战略调整:全国性的网络布局已基本成型,自本年度起,将全面启动“养老服务联合体”的战略部署。
市场蓝海中的盈利困境
到2024年年末,泰康医养康宁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由2022年的31%下降到2023年的22.3%,并在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12.3%。与此同时,该板块在2024年的运营成本达到了61.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0.25%。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所采用的资产密集型模式正承受着巨大的资金负担。根据年报数据,泰康保险在过去五年中,每年对在建工程的投入均超过60亿元,累计投资额更是超过了600亿元。特别在2022年,其在建工程资金投入高达103.52亿元,而在2023年,新增投入更是达到了78.35亿元,这两年的资金投入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重资产模式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规划阶段到土地获取、社区建设、医疗资源的匹配以及运营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核心步骤,对资金投入的规模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泰康养老社区持续增加医疗领域的投资。2024年,新增了三家综合医院,并在多个社区增设了康复医疗机构,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运营费用。
轻重结合的战略转向
面对重资产运营模式的挑战,泰康养老正致力于实施战略调整。2025年伊始,董事长陈东升在内部会议中宣布,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已基本实现,并着手全面展开城市“养老服务联合体”的战略部署。
所谓养联体泰康住院宝缺点,即是指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三者融合为一体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的整合和多元的协作,通过整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旨在解决传统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碎片化以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泰康保险相关人士指出,凭借其大规模高品质养老社区所积累的专业实力,公司正致力于社区康养中心的战略布局,致力于构建城市“养联体”的新模式。具体到北京地区,泰康之家已成功落地四个项目,构建起“大型CCRC、城区养老公寓以及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多层次、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
与传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相较,城市养联体模式展现出诸多明显优势。在管理模式上,城市养联体强调的是协同治理与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在服务体系方面,它更倾向于通过多方协作及运用技术手段,达成服务的精确性与成本的最优化。
科技赋能降本增效
在南京的泰康之家·苏园,90岁的张虹叔叔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我那位老伴每月都得注射铁剂。自从搬到这里,上楼就能在医务室完成,真是太方便了。” 这种便利的背后,正是泰康“社区与医院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创新实践。
科技正成为泰康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工具。在泰康之家·燕园,居民李叔叔只需一张小巧的紧急定位报警卡,便能即时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该卡片融合了物联网、移动定位、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具备一键报警、定位、通话、门禁等多种功能。
截至目前,泰康之家的紧急定位报警卡已向居民发放超过5500张,累计成功执行了超过1000次紧急救援行动。
泰康之家去年新推出了“智慧管家”系统。在燕园三期的社区中,居民冯阿姨仅需通过小泰智能音箱发出指令:“小泰小泰,请呼叫线上家医”,便能够便捷地获得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此系统围绕八大核心场景,提供了三十多项服务,内容涉及安全、健康、餐饮、居住以及文娱等多个方面。
科技的不断进步,是实现医养服务效率与价值全面提高的关键,它能够破解传统医养服务在质量、服务范围和成本之间的‘不可能三角’难题。正如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所言,科技在医养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支付端破局:长护险与政企协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需迅速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自2017年开始,泰康作为长护险制度的坚定践行者,便投身于28个试点城市及18个自主试点城市的承办工作,服务范围已覆盖近3000万民众。
在南京,泰康团队确立了“信息化筛查、专业化核查与规范化提升”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该长护险信息系统配备了智能审核功能,每日对约两万条服务数据进行筛选,并确保全年对所有定点服务机构实施全面穿透式稽核。
杭州地区,数字化改革显著提高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办理速度。在钱塘区,87岁的童奶奶及其家庭利用“浙里办”应用程序中的“浙里长护在线”功能提交了申请,从申请到评估整个过程仅需18分钟。自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月,线上办理的比率接近百分之百,经办服务的效率提升了超过60%。
泰康养老照护保险部的总经理黄春芳强调,长护险在支付方面发挥了战略性的购买作用,这一作用有助于推动居家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引导养老服务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产品优化与高价值业务聚焦
在负债方面,泰康公司正努力优化其产品组合。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资料,泰康推出的养老型商业保险年金产品的新业务价值所占比重达到了63.8%,而标准保费的比例也上升到了72.3%。此外,泰康吸引的个人养老金客户数量已超过17万人,这一数字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泰康公司推出的“惠赢优选幸福300”保险产品,独具匠心地将虚拟保险与实体医养相结合,采用“年金保险加养老社区确认函”的方案,实现养老资金和资源的整体规划。一旦客户投保金额达到规定标准,他们便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签署养老社区确认函,从而提前锁定宝贵的养老资源。
至2024年末,该模式成功促使养老社区带动了约23万人购买保险,预计将推动保费总额达到4600亿元人民币。
泰康养老持续推动三个支柱的深度融合。在个人养老金产品领域,公司主要提供兼具保障与收益的分红保险作为解决方案,客户在获得基本保险保障之余,还能获得变动的不固定红利收益。
在泰康之家·苏园的记忆照护区域,年轻的护理员王孔泰对认知症老人夏奶奶的照顾无微不至。他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夏奶奶逐步恢复了自主进食的能力。这一温馨的画面背后,是泰康精心打造的“五彩蝴蝶”分阶段照护体系,它针对认知症的不同阶段,提供定制化的精准服务。
“养联体”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各个服务环节,泰康养老的转型之路日益明朗——减少对重资产的依赖,集中精力发展高附加值业务,积极寻求与政府及企业合作,致力于将专业的养老服务普及到千家万户。
养老智慧行业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了7.21万亿元的巨大数值,与此同时,泰康集团在扭亏为盈的征程上还只是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记者观察:养老产业的“不可能三角”破局之道
传统养老行业正遭遇一个“三难并存”的困境——即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泰康的改革尝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采用“养联体”模式,将重资产机构作为服务核心,对社区及居家养老领域进行辐射,以此拓宽服务范围;借助科技力量泰康住院宝缺点,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从而提高服务效能;同时,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长期护理保险,以解决支付环节的难题。
泰康之家副总裁徐晓欢指出,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与机构养老有着本质区别。这种模式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合作以及技术支持,以达到服务的精准化和成本的最优化。随着养老产业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民生必需品,行业盈利将不得不依赖轻重结合的策略、科技力量的赋能以及支付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