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医竟由太医院派遣?军医制度、疗效及作用大揭秘

你能想象吗?原来清代军医早期竟然大多是太医院派遣来的医官担任,还分了好多情况,一会儿是按照制度出征,一会儿是皇恩临时派遣,这中间曲折复杂得很!下面咱就一起好好瞅瞅这清代太医与军营之间的点点滴

随军出征成常例

清代清军征战不断,边疆战乱频仍后,太医院派遣医官随军出征渐渐成惯常做法。康熙二十四年,和沙俄在黑龙江雅克萨地区打仗,从京城选派两位好医到营地,每年一换。战场状况复杂,医官们可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提供稳定医疗支援,实在不容易!比如在雅克萨的战场上,受伤染病士兵众多,这俩医官靠着自己医术,救了不少人!乾隆八年陈催期满后还主动请求再留下来三年给军官医病军营马医生,也是真敬业。

俸禄发放论远近

随军太医那可是有固定待遇的。他们俸禄是随着随军路程远近来计算的,“在西陲那些案子中,医生每百里口内给到二钱银子,口外则有三钱呢”,这都是按照阿桂军需则例来计算的。平定两方过程中,那些太医付出许多心力,但有这薪酬规则在,好歹能保障下生活。他们一路奔波,还为士兵军官们医治,风餐露宿也不抱怨,就盼着能得到合理酬劳也盼着能把人都医好不让大家受苦,也是难为这些医者了。

阵亡太医有恩恤

万一随军太医出师未捷身先死,比如雍正七年的汤裔,在军医岗位献出宝贵生命。朝廷还是看恤着他们贡献的,按七品的例子再给赠了个经历官职位,还能让家中一子去国子监读书。你想古时候念书受教育那是多重要,也算国家对他们这些献身医疗事业人一定表彰与补偿。虽然人没了让大家痛心不已军营马医生,但朝廷这种做法,于他们家人精神上也是一种慰藉!

临时遣医解重病

清代太医赴军医事_清代军医制度_军营马医生

尽管军营里军医时刻待命着,但武将要是病得重了,还是得赶忙从京城把名医请来。患病将领奏请,清帝这头有时一犹豫可能耽误好几天,可战场上哪里等得及。就像康熙帝一得知云南有很多将士染疫,当下让两个太医就过去了。但是遇到像福康安这样朝廷特别在意将领突发恶疾,也会马上安排医生去,好在到了能改善好转些病情。倘若像傅恒病入膏肓严重时候,那就算再好医生来了,也难挽局面

革职赎罪入军营

有一群挺特殊太医出现在“赴军医事”记载里,那就是犯过错的太医。刘裕铎就是个例子,犯事被发配巴尔库尔军营里赎罪。去了之后他也老实卖力干活,把许多军营里人医好,将军查郎阿看不下去他卖力劲儿就帮着向乾隆请求可以放他回去。还有那位张肇基站错地儿治不好福康安还被撤职,也是倒霉事!本来他有机会治大病救人才好进一步,结果落个这样结局。唉,如果他医术可以高明一点福康安就不必受那么多苦说不定也不会影响后面战事结局

医疗效果显瓶颈

通过众多案子咱能看到,虽然太医们确实给军营里帮了很大忙,然而状况还是有些不好好转,有的直接病死比战死还多!像傅恒那种无法挽救案例就说明当时医术对那些严重病情和流行病就是没办法攻克,即便京城医术代表太医院太医全部出来使尽功力也救不了。清军好不容易收复那些土司土地可损失惨重,还是反映出随军医官这力量远远不够且效果难以保证,要在军队里面发展医疗真不是一件轻易可以成功事

各位看官,你说这清代太医随军这么不容易,那在当时这种战乱频繁情况下,这些医疗制度要不要再多改善改善来救救那些将士?要是你身处那个时代,能想到啥更好策略?要是觉得我讲这事有用,记得点下赞分享给身边感兴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