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人士倾向于借助身体质量指数(BMI)这一指标来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他们只需输入身高与体重,即可获得一个数字,以此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但事实上,脂肪储存的部位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不仅仅是脂肪的总含量。随着时间推移,传统BMI工具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它无法揭示脂肪的具体分布位置,也无法将肌肉与脂肪进行区分。
幸运的是,一种新型的健康评估指标——腰臀比(WHR),有望成为预测过早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的更为精确和有力的手段。
腰臀比的计算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将腰围数值除以臀围数值即可得出。这一比值有助于我们掌握身体脂肪的分布状况,尤其是腹部(即中心区域)的脂肪情况。由于中心脂肪通常代谢更为旺盛,其潜在的危害性也相对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男性腰臀比若达到或超过0.90,女性达到或超过0.85,则被视为腹部肥胖。然而,最新的研究正在对这些标准进行重新评估,旨在探讨腰臀比与主要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
《英国医学杂志》在2020年发布的一项综合荟萃分析,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覆盖了超过250万名参与者。分析结果显示,腰臀比的增长与因各种原因引发的死亡风险显著上升存在关联,即便在考虑了BMI因素后,这一关联依然存在。具体来说,腰臀比每上升0.1个单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便相应增加20%。这种关联性相较于BMI指数或单纯的腰围测量更为显著。此外,研究数据揭示了这样一种持续的线性规律:腰臀比例的增大与死亡风险的上升呈正相关,且并未存在一个可以确保安全的明确界限。
这项研究揭示,尽管腰围的增粗与死亡率的上升呈正相关,然而,大腿和臀部脂肪的增多却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联。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并非所有类型的脂肪都同等重要的观点,甚至可能表明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最新的研究资料源自2024年12月对心肌梗死(亦称心脏病发作)所进行的一项综合分析。这项分析对22项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参与者总数超过70.9万人。结果显示,腰臀比数值越高,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升,风险几乎达到原来的两倍(增幅高达98%)。此外,对于女性而言,腰臀比与心脏病发作风险的关联性似乎比男性更为显著。这揭示了腰臀比能够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来识别那些传统诊断方法未能充分识别的心血管风险人群,例如女性。同时,研究还指出心血管风险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中亚洲人群中腰臀比与心肌梗死之间的联系最为显著,紧随其后的是欧洲和美洲地区。
如何测量你的腰臀比(腰围和臀围比值)?
腰臀比是一种简单、便宜的测量方法,只需要一个卷尺。
测量方法如下:站立放松,双脚并拢,卷尺保持紧密和水平。
腰围尺寸需在身体最细部位进行测量,一般位于肚脐上方区域。若对此位置把握不准,则可取肋骨下方与髋骨上方中间点作为测量基准。
臀围:在臀部最宽处测量,而不是在髋骨处。
站立放松,双脚并拢,卷尺保持紧密和水平。
成年人健康的腰臀比例标准为:女性应低于0.85,男性则应低于0.90。但据最新研究揭示,即便是在这些标准之上仅有轻微的上升,也可能导致健康风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