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报道)2025年炎炎夏日,新一届身着白大褂的医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在隆重的授袍典礼上,他们以诚挚的话语回顾了五年的求学之路:从解剖室的初尝艰辛到临床实习的显著成长,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重誓言到对母校赋予“银针”技艺的深切感激。众多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际,重温并宣扬“偶尔治愈,频繁助人,始终给予慰藉”的初衷。
在重症监护病房值守:从“生命被奋力拉回中”汲取力量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值班期间,起初,我面对着那些身上插满了各式导管的重症患者,感到十分迷茫,甚至不自觉地躲到了师长们的身后,以为这样就能驱散所有的紧张情绪。然而,随着那刺耳的监护仪警报声划破了病房的宁静,师长们立刻奔向患者的病床,进行着胸外按压,动作沉稳而有力;电除颤操作迅速而果断;气管插管精准且迅速。每一个抢救动作都仿佛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周庆庆,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典礼上表达了他的感悟:随着监护仪曲线的逐渐平稳,听诊器中传来的心跳声逐渐增强,患者终于苏醒,那双微凉的手指轻轻回应了握住,那份生命被顽强挽救的温暖,以及我们指尖相触的炽热,让我深刻领悟到,医学的真谛在于不断接近生命、聆听生命、守护生命。
7月4日,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博士研究生周庆庆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讲话。相关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
“不完美”的生命,也可以被母校锻造成最精密的银针
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2020级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冯豪不幸失去了视力。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他这样讲述:“在临床实习期间,一位患者好奇地问我,医生,您看不见,是如何找到穴位进行治疗的呢?我举起双手,向她解释道,阿姨,尽管上帝为我关闭了双眼,但在我指尖之处,却仿佛长出了新的眼睛。”随着她因痛楚而紧绷的肌肉在我指间逐渐放松,我忽然泪如泉涌,方才领悟到,我们这些看似不完美的生命,早已在母校的熏陶下,铸就成最精致的银针,准备在世界的痛楚之处,刺破黑暗,开辟出希望的缝隙。
6月26日,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2020级本科毕业生冯豪,在毕业典礼上进行了发言。相关图片来源于壹点烟台。
愿我们永葆仁心,在诊室床旁温暖患者
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发表感言:“我们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新的征程,有的同学将紧握手术刀,勇敢面对生命的分量;有的同学将坚守在基层岗位,成为夜晚的指引之光;还有的同学将重返实验室,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医学征途充满坎坷,我们应坚守仁爱之心,于诊疗室与病床边给予患者温暖;坚守责任担当,在医疗事业中勇往直前;保持探索精神,在科研领域不断寻求创新突破。
7月2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们,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相关信息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