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一种常用于水族馆饲养的微小生物,正以其壮观的迁徙方式,默默无闻地为地球抵抗全球变暖贡献力量。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这些被称作浮游动物的“隐形英雄”在春季大量吞噬浮游植物,储存脂肪,然后潜入南极洲深海数百米处,在那里逐渐消耗脂肪。研究人员估算,这一过程每年所固定的碳量相当于550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有效遏制了这些碳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的杨光博士认为这一成果“令人震惊”,这一成果促使科学家们对南大洋的碳储存量进行了重新审视。英国南极调查局的詹妮弗·弗里尔博士将这些浮游生物誉为“默默无闻的英雄”,她们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与备受喜爱的鲸鱼、企鹅等南极动物相比,浮游动物往往被人们忽视。它们在网络上通常仅以鱼类的食物形象出现,然而,它们的生存历程却充满了神秘与魅力。以桡足类动物为例,这类浮游生物是螃蟹和龙虾的远亲,体型微小,仅有1至10毫米,它们的大部分生命历程都在海洋的500至2000米深处度过,仿佛在沉睡。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体内含有细长的脂肪“香肠”以及头部的脂肪气泡。
若缺少这些微小的生物,地球的大气温度将会明显上升。全球的海洋承担了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大量多余热量,其中南大洋的贡献大约占了40%,而浮游动物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探究这些生物如何储存碳,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排放的高碳物质下沉至深海,这一过程有助于碳的储存。然而,这些生物在南大洋地区随季节变化的垂直移动对碳储存的具体影响,至今尚未得到精确的数值评估。
最新研究主要关注桡足类、磷虾以及鲈鱼等浮游生物。这些生物以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为食,而浮游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并将这些生物质储存在浮游动物体内,最终转化为脂肪。埃克塞特大学的丹尼尔·梅尔教授这样阐述:“这些脂肪实质上就像是一组电池,当浮游动物在深海中度过冬季时,它们会缓慢地燃烧这些脂肪,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但由于海洋的特性,这些碳需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重返大气。”
研究团队经过计算发现,每年这种“季节性垂直迁移泵”能将6500万吨碳输送到海洋深处,深度至少达到500米;在这其中,桡足类的贡献最为显著,紧随其后的是磷虾和鲈鱼。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这一碳量相当于5500万辆柴油车在一年内的排放总量。
研究基于192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碳封存现象进行了量化分析。弗里尔博士与梅尔教授在今年年初,曾在南奥克尼岛及南乔治亚岛邻近海域的“阿滕伯勒爵士”号极地考察船上展开了两月的科研工作。他们利用大网捕捉浮游生物,并在红光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以确保不对这些生物造成干扰。
然而,海水温度的上升以及磷虾的商业性捕捞正对浮游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阿特金森教授强调,气候变化、海洋的分层紊乱以及极端气候现象都是这些威胁的来源。在2020年,磷虾捕捞企业捕获了将近50万吨的磷虾,尽管这一行为符合国际法律的规定,却遭到了环保活动家的指责。
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应当被整合进气候模型中,以便更精确地预测全球变暖的幅度。阿特金森教授进一步阐述道:“若非这生物泵的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比现在高出大约一倍,而海洋在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方面则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该研究已发表在《湖沼学和海洋学》杂志。
在社交圈中转发这个故事;关注“紧跟时事步伐”,每日掌握世界焦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