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新增医美收费项目,其‘导航系统’究竟啥样?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了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主任医师王永前提出,医疗美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医疗活动,它必须在医疗机构内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此同时,生活美容机构若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立场与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6月颁布的《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立项指南》)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公立医院在整形美容业务领域实现规范化发展。

公立医院正逐步引入新的规范化医美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安全与透明”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映射出公立医院在医美领域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

公立医院新增的医美收费项目

有着怎么样的「导航系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医疗美容并非简单的“生活消费”,实则是一种带有创伤性和侵入性的医疗活动。此类活动涉及的风险不容忽视,如激光治疗可能留下的疤痕、注射美容可能导致的血管栓塞(严重者可致失明或脑梗塞)、线技术操作可能引发的感染等。这一明确界定为公立医院在新增医美项目时划定了“安全红线”——所有项目都必须以拥有医疗资质为基础,并配备相应的诊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人员。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立项指南》先前为项目实施增补了操作手册。为解决行业长期困扰的诸如项目名称杂乱无章、收费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指南明确提出:需对技术成熟的项目实施统一命名(例如将“热玛吉”归类为“射频治疗”),对抽象的商业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将“面部精雕”细化成具体的手术方式),并且允许医疗机构在备案之后设立额外的收费项目和扩展项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的医疗美容市场总额已经接近3000亿元。新政策的颁布无疑为这一庞大的市场确立了统一的“规范体系”,同时也为公立医院开展相关诊疗服务提供了合法的操作途径。

两项政策的促进下,公立医院新增加的医学美容收费项目预计将展现出技术规范、服务精良、风险可控等特点,这些特点将涵盖注射美容、光电治疗、外科整形以及个性化定制等多个不同领域。

不再「模糊定价」!

公立医院新增收费项目全景

以往,“童颜针”、“少女针”等注射产品由于未能实现统一分类,主要在私营医疗机构中流通,其收费标准不够公开。《立项指南》对它们的医疗性质进行了界定,随后,公立医院增设了若干以这些产品成分为主的注射服务项目。

聚乳酸作为促进胶原蛋白再生的长效材料,此前由于命名上的混乱,其市场价格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可达数倍。目前,公立医院已将其归类于“注射填充”这一类别,并按照剂量和注射部位进行收费。不同公立医院对于单部位的基准剂量收费普遍在数千元范围内,同时,医院还要求在手术前公开展示产品的注册证明和医师的执业资格证明,这与国家卫健委关于“使用正规产品”的规定形成了直接对接。

羟基磷灰石和聚己内酯这两种生物材料,由于分类不明确,之前仅被少数私立机构所采用。随着公立医院新项目的推出,羟基磷灰石被广泛用于隆鼻、隆下巴等轮廓塑形手术,而聚己内酯则适用于太阳穴、苹果肌等深层填充。在收费方面,医院采用了「基础操作费+材料费」的模式,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过去「打包定价」中可能存在的弊端。

除此之外,诸如“超声炮”、“热玛吉”、“皮秒”等光电项目,先前因商业炒作过度,使得追求美丽的人士难以辨识其技术核心,《立项指南》在对其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公立医院得以新增一系列更为细化的项目。

现在添加小助手微信

加入医项目学习社群

与前沿探索者互动交流!

外科修复

_公立医院收入增长率不能超过_医院收入增长率

从「功能治疗」到「形态美化」的延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经指出,整形外科领域不仅需负责“疾病修复”工作,例如唇裂的修复治疗,同时亦需重视“形态美化”方面。《立项指南》中新增的“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美容改型”等项目,正促使公立医院将外科技术逐步拓展至医美服务领域。

例如,进行美容减张缝合,这项技术与常规外科缝合方法不同,它运用了可吸收的缝合线,通过皮下减张的方式减轻疤痕的张力,特别适用于双眼皮整形、剖宫产等手术类型。公立医院根据伤口的长度来收费,尽管费用是普通缝合的三倍,但它能够有效降低超过60%的疤痕增生风险,因而成为了一些科室提供的“增值服务”。

切口美容改型主要针对那些陈旧性的疤痕,比如烧伤留下的疤痕和手术留下的疤痕,通过运用Z形或W形的切口设计以及皮瓣转移技术,将原本明显的疤痕线条转变为不显眼的模糊状态。该项目的实施根据疤痕面积的大小和改型的难度进行分级,充分展现了医疗技术的价值所在。

公立医院加速布局医美

政策、需求与责任的三重驱动

近些年,众多公立医院陆续开展整形美容服务。据行业专家分析,这一举措并非随机决策,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所导致。

政策促使行业迈向规范化发展。以往,医美领域存在商业色彩浓厚而医疗质量不足的现象,诸如生活美容机构非法执业、假冒伪劣材料横行等问题尤为显著。国家卫健委和医保局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其核心是将医美行业纳入医疗监管体系,而公立医院作为医疗规范的执行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政策实施的先锋力量。

再者,市场需求的推动促使服务品质提升。在我国,医疗美容市场体量巨大,消费者对于“安全变美”的追求愈发迫切。然而,民营机构中存在的“过度营销”和“套路消费”现象使得许多人犹豫不前,而公立医院因其“公立属性”而更受信赖——它们提供的正规产品、专业医师和透明收费,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第三,公立医院自身的发展需求不容忽视。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众多公立医院正致力于扩展「非基本医疗服务」的范畴,以此来增加收入来源。特别是整形美容这一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已经成为了公立医院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从事医疗美容业务有助于提高整形外科的专业技能——比如,掌握减张缝合技术能够促进创伤修复领域的发展,而精通面部轮廓手术则能够增强颌面外科的实力,进而实现“医疗美容与临床医学相互促进”的积极效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风险提示以及国家医保局制定的项目准则,正促使医疗美容领域从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模式向以医疗需求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公立医院新增加的医美服务项目,不仅是对上述政策的积极响应,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精确把握,更进一步彰显了将医疗安全置于首位的核心理念。

对消费者来说,公立医院的加入提供了更多的“安全选择”,有助于降低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欺诈性消费”的顾虑;从行业角度看,公立医院的规范运作有望产生“鲶鱼效应”,促使民营医疗机构提高合规度;对公立医院本身来说,拓展医美业务不仅是服务领域的拓展,更是医疗价值在“健康美丽”领域的全新展现。在政策实施之后,公立医院在医疗美容领域的定位将更为明确:它们不仅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更是先进技术的推广者,同时也是保障消费者安全变美的守护者。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