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识别野生毒蘑菇的方法不靠谱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
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近期气温攀升,降雨增多,这样的高温湿润气候非常适宜各类野生菌类迅速繁衍,而这个阶段也是野生有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峰期。轻微的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而严重者则可能引发肝肾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避免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是预防及控制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途径。
毒蘑菇中毒有哪些类型?
我国目前记录在案的毒蘑菇品种已超过400种,这些毒蘑菇含有各自独特的毒素,有些毒蘑菇甚至含有多种毒素,它们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蘑菇中毒的症状主要可划分为八种不同类型,包括胃肠炎型、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以及混合型。若误食了多种有毒蘑菇,中毒的表现可能会更加复杂,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我国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是蘑菇中毒中致死率最高的。患者通常在食用后几小时到30小时内出现症状,极少数情况在半小时内发病。初期,患者会经历明显的胃肠道不适,大多数病人在胃肠道症状缓解后,会经历1至2天的“假康复期”,此时他们不再表现出中毒症状,感觉自己已经恢复健康。然而,随后他们会明显出现肝功能受损,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心脏和肾脏的损害。病情危重患者可能因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或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失去生命。引发这种中毒现象的蘑菇主要包括鹅膏属中某些极具毒性的品种,以及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中的一些特定种类。
如何识别野生毒蘑菇?
广大市民作为非专业人士,若仅依赖形态、气味、颜色、生长地点、虫害情况以及是否有汁液流出等特征进行辨识,往往难以精确判断蘑菇是否含有毒性。
有些人觉得颜色明亮的蘑菇含有毒性,而颜色暗淡的蘑菇则相对安全,但事实上,有些颜色暗淡、外观不佳的野生蘑菇却是剧毒的,例如鹅膏类;另外,有人以为与银器、大蒜、生姜等一起烹饪会变黑的蘑菇是有毒的,但实际上,毒蘑菇与银器、大蒜、生姜等接触并不会引起任何反应。
有人觉得蘑菇裂开之后若出现“乳汁”或颜色改变则可能有毒,但事实上,松乳菇和红汁乳菇裂开之后会分泌出“乳汁”,这些却是口感佳、适合食用的菌类。
某些可食用的牛肝菌切开后呈现蓝色,这种颜色下的菌体依旧安全可食用;此外,有些人觉得长有蛆虫或虫卵的蘑菇并无害,但事实上,许多有毒蘑菇在成熟阶段同样可能吸引蛆虫或虫卵。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目前对它们的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菌类专家依据毒蘑菇的形态学特征来进行。然而,某些有毒蘑菇与可食用的蘑菇在外观上极为相似,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菌类专家,仅凭肉眼也难以准确区分,往往需要借助科学实验来确定。换句话说,目前尚无一种既简单又快速、且能有效识别野生蘑菇是否含有毒性的方法。
野生蘑菇中毒后如何自救?
若中毒者意识尚清醒,应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可以采用手指轻扣咽喉部位或借助工具按压舌根部位来诱发呕吐。这一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力求将胃中残留的食物尽可能呕吐干净,从而降低毒素的吸收量。
一旦中毒,应立即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若手头尚存蘑菇样本或食用蘑菇的影像资料,请务必携带,这些资料对于准确识别毒蘑菇种类以及中毒类型至关重要,从而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救治策略。
市疾控中心警示大家,请勿在农贸集市或街头小贩处购买那些来历不明、难以辨认种类的野生蘑菇;同时,自制野生蘑菇的冷冻食品和干制品也存在极高的风险。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 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