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大家一直把BMI当成衡量肥胖的关键指标,可最近新研究一出来,这事就有争议,这单一指标到底靠不靠谱,可真让人挠头!
传统指标的不足
多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他们都把BMI当成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老规矩,它把成人的胖和不胖分得很清楚,BMI到了30或者超过30就是肥胖,在25 - 29.9之间就是超重。可这东西,真的只能看出体重和身高的比例,像有那种肌肉特发达的运动员们,人家浑身都是腱子肉,但是因为BMI超标,就被误判成胖子,你说冤不冤
而且,在现实里,有些小伙伴BMI看起来正常,可脂肪都堆在肚子那里,这种腹部肥胖其实藏着很高的健康风险。所以,只靠BMI这一个单一标准去界定肥胖,真的太难把肥胖这复杂的事和健康风险都体现出来了
全新的研究发现
在2025年1月的时候,《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有个研究大大地挑战了传统看法。它就说,单纯靠BMI≥30来定义肥那就不行,得结合上腰围、和体重有关的健康问题。要按照现在这趋势走,到2050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大人(足足有38亿呢)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和青少年(有7.46亿人呐)都得面临超重或者肥胖的麻烦
看来不能再抱着单一的标准不放了,咱们需要新的方法才能更精准地判断谁胖谁没有的问题,不然这么庞大的人群健康可咋办传统标准要改善这事,真的是迫在眉睫
BMI的判断缺陷
BMI它,就是看体重跟身高的比例的一个指标。但问题就出在,它可不管你身体里肌肉和脂肪比例是咋样的。就刚才说的,肌肉发达的运动员那种情况很多。有些健身达人一天到晚锻炼,长得那叫一个壮实,结果BMI高了,也被说成是胖,这对他们多不公平
还有,光靠这标准,根本看不出脂肪都长在身体哪里。脂肪堆在肚子、腰上这些地方的人和分散均匀的人,健康风险那能一样吗?所以用BMI来判断人胖不胖、健不健康,实在太简单粗暴,必须得加点别的考量因素
肥胖的科学诊断
这份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来了一个更好的肥胖诊断系统。它结合了一些别的招儿,比如说去测量腰围。你想,腰围大的人肚子里脂肪一般也多。还可以用低剂量的X光扫描身体,直接去称称咱身体里脂肪到底有多少。
通常来说,男性体脂率要是超过25%,女性超过30%到38%,那说明体脂就有点太多。不过,诊断肥胖这个事可太复杂,还得看看各种检查结果、问清楚以前得过啥病、知道平时日常生活里有多活跃,这样才能更靠谱地诊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肥胖。而且,还得考虑这个人是男是女、多大岁数、啥种族,因为不同的人,胖瘦对健康影响不一样
生活因素的影响
现在生活变了好多咱们都变得不爱动。一天到晚坐着不动,不是玩手机就是对着电脑屏幕,根本没有时间去跑跑步、打打球。再加上,现在卖那些不健康食品的广告到处都是,不管在电视上、手机上到处都能看到,小朋友们可太容易被吸引了。这久坐不动、不健康饮食加起来,不胖才怪
生活方式和饮食就像两颗定时炸弹,在咱生活里一待就是好长时间,不知不觉地把好多人送上了发胖的道路。所以,要想不肥胖,咱得改改自己平常的小习惯、好好打理自己吃的喝的东西才行。
综合考量的重要性
光看那些体脂、病啊啥的指标,那可不够全面。生活里我们过什么日子、爱吃啥、动得多不多、心里头快不快乐,这些对胖和健康那影响可太大了。光有一个标准在那摆着,根本顾不到人与人的不同。
我们一定要明白,要科学、合理地诊断处理肥胖问题,就得像个拼图一样,把各种因素都找出来,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关于健康的画面。要是不考虑这些全面一点,像那种一刀切的判定又会把很多人弄得一头雾水,也没法帮大家真正科学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咱们绝对得搞清楚,这事可是和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大家仔细想过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体重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