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人因此感到忧虑不安,他们对于这些添加物的具体成分一无所知,更不清楚这些成分是否仅限于幼儿园内部使用,抑或已经扩散至外部。期盼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公布调查结果,以减轻公众的担忧。
对我而言,我的职责便是撰写一篇关于铅中毒的科普文章,借此机会使大家对铅中毒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得越深刻,我们的内心就越踏实。
一、什么是铅中毒?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其中规定,若连续两次检测静脉血铅含量在100至199微克每升之间,则判定为高铅血症;若连续两次检测静脉血铅含量不低于200微克每升,则视为铅中毒。
这个评判准则已历经近20载未曾调整,我所查阅到的最新官方文件,系源自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铅暴露临床管理指南》,其中提出:一旦血液中的铅含量超过50μg/L,便需启动相应的干预行动。
2021年10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进一步放宽了标准,将其降至35微克每升。一旦检测值超出此限,便必须实施相应的干预手段。
为什么标准会定义得越来越低?
由于铅对人体并无益处,故在理想情况下,人体内不应含有任何铅元素,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安全血铅水平。
二、哪些情况提示孩子可能有铅中毒?
铅这种重金属对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这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肾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血液系统。
因此,铅中毒所呈现的症状同样复杂多变,具体包括:消化系统方面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疼痛、频繁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神经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头痛、困倦、情绪不稳、协调障碍、肌肉僵硬和阵发性抽搐、身体僵硬如弓、脑部水肿以及颅内压力增加;此外,还可能伴有贫血、肾脏以及肝脏功能的损伤等问题。
儿童最严重的症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血铅水平不高时便可能引发轻微的负面影响,诸如智商的降低、认知功能的损害;而当血铅水平升高,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例如癫痫的发作、脑部疾病。即便如此,部分幸存者仍可能遭受智力障碍和癫痫等后遗症的困扰。
儿童在6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面临的风险较大,原因在于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喜欢四处攀爬,且习惯于吸吮手指,因此接触铅的几率上升。此外,他们的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功能也不够完善,导致血液中的铅更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一旦孩子表现出无法解释的认知能力下降、语言能力发展滞后以及行为异常,抑或是出现恶心、腹部疼痛、体力不支、肾功能受损,乃至脑部疾病等症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考虑铅中毒的可能性。
三、做什么检查才知道有没有铅中毒?没有症状要查吗?
如同上述,抽血查血铅就行。
某些医疗机构设有独立检测血铅的项目,而另一些医院则将血铅检测纳入了“微量元素”综合检测套餐中,然而需留意的是,“微量元素”套餐中的其他检测项目通常并非必须进行。
通常情况下,无需对无症状的儿童进行常规的血铅检测,只有在怀疑铅中毒的情况下,才需考虑进行此项检查。
此外,我国卫生部门于2006年发布的指导文件指出,对于生活在或居住在风险较高的区域的6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其他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群,同样需要实施定期的健康检查,例如:
对于那些并未出现先前所述状况的普通儿童,我们建议他们定期接受体检,并由儿童保健科的医生进行健康状况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筛查。通常,这样的筛查会在孩子1岁和2岁时进行。
四、铅中毒要怎么处理?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必须迅速远离铅污染的源头,而对于其他方面,则需要根据铅中毒的严重程度来具体分析。
我国卫生部的指南将铅中毒分为三种:
在治疗中重度铅中毒时,应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来排除铅,常用的药物包括二流丁二酸、依地酸钙钠等。
患儿若存在缺铁状况,应先补充铁剂,随后再进行驱铅治疗,否则缺铁状况可能会削弱驱铅治疗的效果;对于胃肠道中存有含铅毒物的情况,应立即进行胃肠道去污染处理;此外,还有其他类似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五、平时怎么预防铅中毒?
基本上,做好以下这7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