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学问大!器具、浸泡、煎煮方法你都了解吗?

中药的煎制过程不仅仅是药材受热处理的过程,更是药物有效成分释放的核心步骤。在此,作者将详细阐述如何准确地进行中药煎煮。

图片

器具选择

煎药工具的挑选对中药汤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面上,我们常见的煎药工具有陶瓷砂锅、不锈钢锅、玻璃锅等多种选择。在这些工具中,陶瓷砂锅因其传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成为了家庭煎药的首选。因此,大家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活性较强的金属制品。

浸泡时间

煎药前对药材进行浸泡的过程看似容易,实则对药效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推荐使用冷水或温水将中药浸泡30至60分钟,特别是对于根茎、木质以及矿物类药材,必须确保它们得到充分的浸泡。

煎煮方法

质地较硬的矿物或贝壳类药材,比如石膏、磁石、牡蛎等,在煎煮时需先行煎煮超过30分钟,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另外,像附子、川乌、草乌这类毒性较强的药材,同样需要先行煎煮,目的是为了减少其毒性。

薄荷、砂仁等芳香性中药材适宜在煎煮的最后阶段加入,即在药汤煮沸后剩余5至10分钟时放入,这样做是因为它们的活性成分容易挥发。

对于呈粉末状或带有绒毛的中药材,比如蒲黄和车前子等,在煎煮时应当采用“包煎”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这些药材用纱布包好后再进行煎煮。

阿胶以及鹿角胶等属于胶类的中药材,在处理时需要经过“烊化”的步骤,这一过程包括将药材捣碎,随后与适量的已煎煮好的药液混合,同时不断搅拌并加热,直至药材完全溶解,最后再将溶解后的药液与原药液混合均匀。

若煎煮中药时未遵循其药性分类,不但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水量火候

煎制药物时,必须留意水的用量。一般来说,初次煎煮时,应将水加至药面以上3至5厘米;而第二次煎煮时,则可适量减少水量,以便浓缩药液。在煎药时,不宜使用含有较多矿物质的硬水,应优先考虑使用纯净水或经过静置去氯的自来水。若使用含有过量氯离子或钙镁离子的水,可能会对某些成分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降低药效。

煎药时火候讲究“先猛后缓”,即起初用猛火使药液沸腾,随后转为小火保持微沸。但需注意,煎药火候并非固定不变,应根据药材特性和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适当调整。明代医僧胡慎柔曾提出,治疗表证的药物应借助火势迅速煎煮,而补益之药则需用慢火慢慢熬制。解表和祛风类药物在煎煮时应当采用猛火快速煮沸,以便药效迅速散发;而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滋补功效的中药,则需用文火慢慢熬煮,确保其有效成分能够完全溶解。

药液存放

煎制完成的药液若未及时服用,必须进行妥善保管。通常情况下,应在药液冷却后进行密封,并置于冰箱冷藏,确保在48小时内将其服完。一旦察觉药液出现颜色改变、产生异味或形成沉淀等异常现象,便表明药液已经变质,此时应立即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