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0秒就有一人因病毒性肝炎死亡!你还觉得肝炎离自己远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提及“肝炎”一词,你是否脑海中立刻联想到“皮肤变黄”的画面?你是否觉得这种病离自己颇为遥远?务必警惕——就在你阅读这段文字的当口,世界各地已有不少人在肝炎的阴影下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病毒性肝炎而丧命。更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患者对此毫无察觉,而肝脏的损害却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恶化,直至某一天突然崩溃!

肝炎:不只是"皮肤变黄"那么简单

众多人对“黄疸”——即皮肤和眼白发黄——误以为这是肝炎的唯一症状。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患有肝炎的人并不一定出现黄疸!特别是在慢性肝炎阶段,它就像一个隐藏的高手,症状往往不明显,甚至没有明显迹象——你可能会偶尔感到疲倦、食欲略有下降,或者完全没有任何异常感觉。

肝脏堪称人体中最能忍耐的器官,它具备卓越的自我修复功能。即便有高达70%的肝细胞遭受损害,它依旧能够艰难地维持日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不易察觉的“沉默”特性,正是肝炎最为可怕的一面。等到身体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明显症状时,肝脏的损伤往往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已经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的晚期。

图片

五种病毒,五种“隐形杀手”

肝炎并非单一病症,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发炎。在这些病因中,病毒性肝炎尤为普遍,具体又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五种。这些不同类型的肝炎在传播方式、危害程度以及预防方法上各有特点,然而,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容易被人忽略。

甲型肝炎(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感染多源于摄入了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幸运的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并且该病不会发展为慢性状态。

乙型肝炎(HB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我国一度是乙肝的高发地区,然而随着新生儿疫苗的广泛推广,1至4岁儿童的感染率已从1992年的10%显著下降至0.3%,这一成果堪称我国公共卫生史上的辉煌成就。

丙型肝炎,即HCV,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过去常因输血或医疗器械的污染而引发感染。然而,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重大突破,丙肝的治愈率已经大幅提升,如今已高达95%以上。

丁型肝炎,又称HDV,是一种需要依赖乙肝病毒进行复制的“寄生型”病毒。所以,在预防乙肝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丁肝。

戊型肝炎,又称HEV,其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主要是通过食物和水源进行传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孕妇若感染此病,其死亡率可高达20%。

乙肝与丙肝实为危害极大的疾病!长期受其感染,患者可能会患上肝硬化或肝癌。在我国,每年约有三十万人因肝癌去世,其中八成病例与乙肝紧密相连。

图片

肝炎的“潜伏术”:这些行为正在伤害你的肝

肝炎的传播常常不易察觉,很多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变成了“隐形感染者”。你是否遭遇了以下这些高风险行为?

1. 血液与体液的“危险接触”

使用同一针头或注射器,毒品依赖者、非法纹身或进行穿耳洞操作,这些行为均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医疗器械若消毒不充分,于资质不达标的诊所进行拔牙或打耳洞手术,有可能引发交叉感染。

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导致乙肝和丙肝的传播,特别是那些拥有多个性伴侣的人应当提高警惕。

2. 母婴传播的“生死接力”

若乙肝病毒携带的母亲未实施阻断策略,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有可能会通过母血或羊水感染病毒。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并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可以将母婴间的传播概率从高达90%降至5%以下。

3. 饮食卫生的“致命漏洞”

甲肝和戊肝病毒能够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贝类、生食的蔬菜或是受污染的水源进行传播。在2025年5月,广东有一户人家因误食未煮熟的猪肝,全家人不幸感染了戊肝,这一事件教训极为深刻。

4. 日常生活的“隐形陷阱”

共享牙刷和剃须刀可能会因为血液中的微量病毒而导致乙肝或丙肝的传播;尽管与感染者共用餐具不会导致乙肝的传播,但甲肝患者仍需保持警惕。

图片

肝脏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可能是肝炎前兆

经典症状三重奏

皮肤/眼睛发黄(胆红素代谢障碍)

右上腹隐痛(肝脏肿大牵拉包膜)

尿液深如浓茶(胆红素尿)

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

药物性肝炎:服用保健品后出现乏力

酒精性肝炎:酒量突然下降易醉

自身免疫性肝炎: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

与胃病的鉴别要点

肝炎疼痛:钝痛/胀痛,与进食无关

胃炎疼痛:烧灼感,与饮食相关

癌疼痛: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

图片

守护肝脏的“黄金法则”:从细节做起

预防肝炎并不难,关键在于养成健康习惯和科学防护意识。

1. 疫苗接种:最经济有效的防线

儿童在6岁时应接种甲肝疫苗,而对于成人中的高风险群体,例如厨师和教师,则可以进行补种。

新生儿在诞生后的24小时之内需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完成包括三剂疫苗在内的接种流程后,即可获得长期的免疫保护。

未来可期:丙肝疫苗正在研发中,预计2030年前有望上市。

2. 戴上“防护盾牌”:切断传播链条

避免血液接触:不共用针具、拒绝非法医疗操作。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乙肝患者伴侣建议接种疫苗。

母婴传播防控: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应当定期检查病毒含量,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需要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肝脏的“天然保健品”

戒酒:酒精对肝细胞具有极大的毒性,若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30克(相当于大约两两白酒),便有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

控制体重,脂肪肝患者面临肝癌的风险是常人的三倍,而进行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则有可能有效地改善甚至逆转病情。

用药需谨慎:请勿过度使用止痛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同时,感冒药物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4. 早筛早治:抓住黄金窗口期

对存在乙肝家族病史的人群、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以及有静脉注射药物依赖史的人员,有必要定期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和丙肝抗体检测。

体检内容涵盖肝功能指标(如ALT、AST)、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以及肝脏B超检查,费用经济实惠,且检查效果明显。

新技术支持:采用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技术(FibroScan),仅需10秒钟即可对肝脏受损情况进行评估,且无需进行穿刺操作。

图片

感染肝炎怎么办?别慌!科学治疗有希望

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及早发现病情、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有望实现带病长期生存,甚至达到完全康复的状态。

1. 抗病毒治疗:对抗乙肝和丙肝的“武器库”

乙肝治疗中,恩替卡韦以及替诺福韦等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繁殖,然而,患者必须持续用药,这一过程将贯穿整个生命。

丙肝治疗中,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治疗周期仅需8至12周,治愈效果显著,治愈率超过95%,且相关费用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

2. 肝硬化与肝癌的“刹车键”

肝硬化患者需定期检查甲胎蛋白(AFP)水平以及进行肝脏B超,并且每隔六个月进行一次肝癌的筛查。

肝癌治疗手段多样,早期病例通常可行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而进入晚期阶段,患者可尝试使用靶向药物或免疫疗法进行治疗。

3. 日常护理:患者也能拥有高质量生活

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的摄入量,并尽量避免食用烧烤和腌制类食品。

休息: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加重肝脏负担。

心理调适方面,肝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感,因此推荐他们加入病友交流群或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肝脏虽无言语,但其无声的警示不容忽视。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遵循健康饮食,亦或是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接受科学的治疗,每一项举措都在为肝脏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要根除肝炎,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