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工作节奏下,不健身不节食真能吃瘦?当代青年瘦身秘籍大揭秘

经济网 | www.ceweekly.cn

本刊记者 崔晓萌 郑扬波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刷到过“7天甩肉10斤”的速成教程。

在“奶茶续命”的日常习惯与“自律即自由”的口号相碰撞之际,当代青年将瘦身这一话题,巧妙地转化为了消费市场的新兴赛道——无论是云健身还是轻食外卖,从健身房里五花八门的年卡到居家健身的小巧工具,都让“瘦身经济”成为了新消费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浏览小红书或抖音平台,常常会无意中看到年轻人们分享的“减肥特种兵”日常记录:有的博主推荐“严封口腔”的饮食套餐,而有的达人则展示出30天中不断变化的营养餐谱……

小花,这位在美容行业从业的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表示,面对每周工作996的高强度节奏,她只能采取“不运动、不节食”的方式来减肥,“因为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实在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健身房锻炼。”

图片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摄

年轻人们若能抽空前往健身房,便会遭遇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段——普拉提、尊巴舞、搏击操等纷纷亮相,健身房将传统的健身方式变得充满新意。位于北京国贸的一家健身房在社交平台上推出了多种健身卡选择——包括体验卡、日卡、周卡和月卡,满足不同需求,更有提供“7天3节私教课”的灵活套餐可供选择。

健身房负责人透露,此类产品深受年轻职场人士喜爱,尤其在午休时间,前来锻炼的人群尤为集中。初学者应逐步提升锻炼强度,每周三次的锻炼频率有助于激活肌肉活力,而且按周购买的方式也使得消费压力减轻。

有消费者经过计算得出:仅花费90多元就能办理的周卡,即便健身房出现经营不善而关闭,损失也仅限于60多元。这种“低风险试错”的消费方式,恰好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图片

本刊记者 郑扬波 摄

居家锻炼的人群同样不愿居于人后。紧致腿部、强化腹部、练习瑜伽所需的器材,已演变为当下流行的“居家健身必备三宝”,其中一款针对瘦腿的产品在某购物平台上销量已突破十万大关。

这种“足不出户便可达到瘦身效果”的消费理念,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时间管理的追求,还与“低投入”的消费心态相契合——无需花费数千元办理年卡,仅需百元左右的健身小工具便可以启动减肥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批年轻人对于减肥的方式愈发注重科学性和方法。在山西的一家知名三甲医院中,特别设立了减重科室。该科室的医生们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减肥的安全性和专业性要求更高,他们不仅会主动询问减重方案,还会咨询相关的科学食谱。

网络药店洞察到了市场机遇,在控糖减重区域,各类运动饮品、酵素饮品以及蛋白棒等商品排列有序,而益生菌、膳食纤维等辅助类产品则高调宣扬“让饮食不再成为负担”的标语。

这种对专业性的追求,正推动瘦身消费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选择。

“管住嘴,迈开腿”这一格言中,“管住嘴”的含义正被轻食主义重新诠释。在众多商圈中,轻食餐厅和果蔬饮品店如同春雨后破土而出的笋一般涌现,提供鸡胸肉、三文鱼与杂粮饭搭配的套餐,不仅外观吸引人,而且热量计算精确到卡路里。

某家轻食店的员工透露,在工作日的正午时段,仅外卖订单数量就已超过一百份,而到了周末,更是吸引了众多年轻顾客前来品尝所谓的“健康社交餐”。

图片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摄

小陈夫妇将日常的工作餐改为了轻食,他们对于400大卡的热量限制感到安心,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小陈成功减重6斤,而她的丈夫更是减掉了将近10斤。

天眼查的统计揭示,我国拥有大约3.1万家与“轻食”产业相关的企业,其中41%的企业是在最近三年内成立的。进入2024年,新增注册的“轻食”企业数量已超过4000家,而自2025年开始,新增企业数量更是突破了1000家。

这份数据揭示了轻食逐渐从少数人的偏好转变为大众日常饮食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热爱正激发着市场的生机与活力。

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理念的深刻转变:他们摒弃了对“A4腰”“纸片人”这类不健康审美观的盲目追随,转而追求一种“饮食健康、运动科学”的自在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