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到 2024 年我国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增长五倍以上?真相惊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徐婷婷、谭琪欣报道,在2018年至2024年间,我国一类创新药物获准上市的数量增长了超过五倍,到2024年已达到48个品种。在此期间,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体系,促进了临床用药结构的优化,有效提升了民众用药的保障水平。根据抗癌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从十年前的33.3%上升至2023年的43.7%。7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的负责人黄心宇出席了《关于促进创新药物高水平发展的相关举措》的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

图片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黄心宇指出,国家医保局近期在确保基金安全及参保民众基本医疗权益的基础上,已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创新药物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得到不断优化;其次,该机制的实施频率由原先的最长八年调整为每年一次;再者,针对五年内新上市的药品,其申报和准入方式也由专家筛选转变为企业自主申报。创新药物进入医保体系的时间显著缩短,原本平均需五年时间,如今仅需一年左右,大约有80%的药品在上市后两年内即可被纳入医保范畴。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创新药物扶持的力度。构建了一个涵盖申报、评审、评估、谈判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药物扶持体系。2024年,共有38种国际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体系,其谈判成功率比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大多数创新药物一旦被纳入目录,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第三点,关于谈判和续约规则的优化。在价格谈判环节,以患者临床受益为关键标准来决定价格对比,确保实现价值导向的购买。在续约环节,对规则进行优化,科学管理降价幅度,确保企业预期稳定。对于一类创新药,在触发降价规则时,允许通过重新谈判的方式续约。2024年,简易续约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仅为1.2%,大约80%的药品以原价续约,93%的药品降价幅度未超过50%。

黄心宇强调,当前行业正遭遇着同质化竞争不断加深、企业对价格预期与医保支付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多元支付能力相对薄弱等多重挑战。以医保基金为例,其支撑作用虽十分明显,但保障范围却相对有限;医保基金的总支出已高达2.97万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群众就医及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居民医保的人均筹资仅为1070元,其中大约三分之二需要财政补贴,整体的投资水平依旧偏低。

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效果尚需增强。黄心宇指出,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商业健康保险的原始保费收入达到了9773亿元,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2%,已接近居民医保的总投资规模;然而,其资金运用效率却远不及基本医保(后者使用率超过95%),由此可见,商业健康保险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应对相关问题,我国国家医保局于7月1日颁布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文件提出了涵盖五个方面的十六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强化研发扶持、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激励临床实践、增强多渠道支付能力以及加强组织保障等。其核心目标是全方位助力我国创新药行业的成长,确保真正支持创新,并支持真正的创新。

黄心宇指出,《若干措施》的发布将对创新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首先,它将推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药研发进入新阶段。其次,通过利用医保数据提供支持、激励增加对创新药的投资、提供目录准入政策辅导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扶持等手段,可以激发创新药研发的活力。再者,它还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创新药支付体系,从而拓宽创新药的支付途径。同时,实施有力举措,以促进创新药物的国际拓展,并大力进军国际市场。此外,致力于增强创新药物的可获得性,消除使用创新药物的后顾之忧,针对药品上网、入院、支付、配备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并倡导创新药物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