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成奢侈品?深度睡眠竟能补偿缺觉!大脑如何做到的?

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睡眠似乎变得愈发珍贵。无数个夜晚,我们或是沉浸在闪烁的灯光下辛勤工作,或是沉醉于热闹的街头,直到深夜才拖着沉重的身体进入梦乡。你还记得那些熬夜后的白天吗?那时的我们仿佛按下了“深度睡眠”的开关,一觉睡到午后,这种沉睡正是身体在弥补欠下的睡眠债务。你是否曾思考过,大脑究竟是如何察觉到我们的睡眠不足,并且又是如何启动所谓的“补偿机制”,促使我们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

今日,我们将一同揭开最新研究成果的神秘面纱,探究科学家们是如何解开睡眠之谜的“神经密码”。

图片

实验对象与流程

研究人员选取小鼠作为实验动物,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实验手段,踏上了探索神经回路奥秘的征程。他们借助鼠脑中丘脑腹侧背侧核(RE)的神经元,采用狂犬病毒引导的单突触逆向追踪技术,从11个已知能促进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神经核团着手,试图找到那些能够向多个下游NREM促进核团投射的上游神经元群体。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我们成功识别并确定了位于丘脑腹侧背侧核(RE)内部的特定一群具有兴奋特性的神经元。

在测试 RE 神经元作用力的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运用了化学遗传学以及光遗传学的手段。通过化学遗传学的手段激活了 RE 神经元,结果观察到小鼠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及深度均有显著提升,此外,在激活前数小时,小鼠还表现出梳理毛发、搭建巢穴等典型的睡眠前行为。光遗传学实验生动直观地揭示了 RE 神经元的功能:经光脉冲短暂激活 RE 神经元,小鼠在约 20 分钟的滞后之后,便进入了长达约 1 小时的深度 NREM 睡眠。这种睡眠状态更为连续和深沉,与睡眠剥夺后的恢复性睡眠极为相像。而这一关键的滞后阶段,正是小鼠进行睡眠准备活动的时期。

更进一步,在睡眠剥夺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慢性Neuropixels记录技术,对小鼠在遭受睡眠剥夺以及恢复睡眠阶段RE神经元的动态进行了实时监控。研究结果显示,RE神经元在睡眠剥夺阶段呈现出活动增强的现象,而在睡眠恢复阶段,其活性则有所下降。在睡眠剥夺期间,若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降低 RE 神经元的活性,小鼠在后续的恢复性睡眠中,其时长、连续性和深度都会显著减少,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 RE 神经元在感知睡眠需求以及调节恢复性睡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图片

实验结果及讨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科学家们揭示了 RE 神经元向多个有助于 NREM 睡眠的核团投射的事实,特别是它们与腹侧被盖区(ZI)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睡眠剥夺现象能够引发 RE-ZI 通路中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在实验观察中,睡眠剥夺之后,RE 神经元在 ZI 区域的树突棘数量明显增多,神经元间的连接也变得更加紧密,同时兴奋性突触的传递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可塑性变化的幅度与恢复性睡眠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恰似一把精确的“分子尺”,用以衡量我们的睡眠需求。此外,这种可塑性变化还依赖于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RE神经元内CaMKII的活性,会导致RE-ZI通路的变化能力降低,进而使得因睡眠不足而引发的恢复性睡眠量相应减少。

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睡眠不足后深度睡眠恢复的神经学原理,而且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与细胞层面的根本基础。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RE神经元充当着睡眠调节的“中枢指挥官”,通过提升自身的活跃度以及与下游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发出“进入深度睡眠”的指令,为身体和大脑创造恢复的机会。CaMKII 在神经重塑的过程中扮演着“幕后工程师”的角色,它精确地控制着睡眠需求信号的传递和增强。

小结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使我们认识到,睡眠并非仅仅是“开启”与“关闭”的简单动作,而是一系列复杂且巧妙的神经网络在不断地进行调节。从RE神经元的发现,到RE-ZI通路可塑性的揭示,再到CaMKII信号通路的阐明,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像是一块拼图,将睡眠调节的全貌逐渐拼凑完整。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望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创造出针对睡眠障碍的精确治疗方法,从而使那些在漫长的夜晚辗转难眠的人们,得以顺利地通过深度睡眠来为身体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