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生刘海超的草原梦?竟是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近日,那可真是个大事情!居然有39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知名专家跑到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去出诊!这一下子可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咱们就一起来好好聊一下这其中的事。

初到草原之约

图片

2023年,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成立开诊!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的40多位专家,陆陆续续就过来进行对口帮扶。那个“80后”的北京医生刘海超,硕士毕业后本留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工作,也跟着大家来到了这儿。他当时提交申请就是想着学习交流,瞅瞅自己能给边疆百姓整点啥好事,结果单位批他在这待一年,他却觉得一年根本不够

草原“裸”院困境

刘海超刚来这医院的时候,那情况可真让人头疼!本想着有草原、哈达、马奶酒来热情迎接,可他连这些都顾不上。科室里就刚新招的3名医生,加上他自己也就4名医生、15名护士。作为科室主任,他脑袋都大了,这以后的工作可咋开展。

“一站式”诊疗奇招

图片

不过,刘海超这人脑瓜子转得快在医院的脑血管中心门诊,脑电图、脑彩超、心理测评室啥的全都有。患者所有相关检查都能在这“一站式”搞定。这效率那是杠杠!这得益于他们独特的“中心化建制”,神经内、外科医生和介入、重症、康复团队在一个医疗单元协同作战,治疗方案全程共议,不是分段接力。

“医人”核心理念

在刘海超心里在脑血管中心,光“治病”哪儿行,“医人”才是核心!啥芳香病房、音乐病房都搞起来了,这能缓解患者和家属焦虑情绪。他觉得要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光盯着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心理状态和长期生活质量都得关心。

医疗合作新模式

自1996年以来,北京与内蒙古双向奔赴进行东西部协作。之前专家短期出诊、“飞刀”手术的合作模式有先进技术,但形成长期稳定的医疗能力建设难。现在不一样了,北京专家团队真正扎根内蒙古,成了医院一份子。刘海超就想真正培养一支当地医疗队伍。

角色转变与愿望

刘海超都给自己定位成“本地医生”了,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沉下心,结合内蒙古百姓实际需求,用好北京先进经验,让医疗资源真真正正留下来、用得好。他规划培养100人左右的当地队伍。这先进的医疗不是技术堆砌,而是让患者从发病到康复,都有值得托付的团队守护,这才是北京内蒙古医疗合作的最珍贵成果

不知道大家觉得像刘海超这样扎根基层培养医疗队伍的方式能不能长期提升内蒙古的医疗水平?欢迎评论分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