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宣传套路频出让消费者直呼上当!这市场到底怎么?咱们一起来瞧瞧那些让人防不胜防的陷阱!
“多半”套路之谜
近期,一款面的“多半”袋面引发轩然大波。原以为显眼的“多半”代表分量,消费者仔细一探究竟,才发现“多半”是注册商标!这如同一个狡黠的谜题给消费者摆了一道。涉事企业慌了神,紧急回应称会调整包装以避免误解,可大家还是心有不满,明明是被忽悠了
花样误导之殇
不只是“多半”面,市场上还有许多类似名不副实的情况。像“0糖、0脂、0添加”,让人以为健康无负担,实际却并非如此;“壹号土”猪,分开看土和猪没问题,放一起就纯粹忽悠人;“120W”充电器,本让人期待快充,结果实际功率低得可怜。消费者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稍不留意就掉进陷阱。
传统俗称之异
有人拿“鱼香肉丝没有鱼”“老婆饼没有老婆”当借口,觉得质疑这些商家是太敏感。可这根本不是一回事!传统俗称大家都心知肚明,买卖双方都是你情我愿。但如今商家玩的文字游戏不一样,它们精心设计,就等着消费者粗心大意,然后趁机抬高价格,这本质差得太远
诚信缺失之叹
《论语》讲“名不正则言不顺”,用在当下市场真的是极具讽刺。一些商家为了利益,放弃诚信,用虚假宣传让货不对板、价不配位。他们以为自己聪明算计,但消费者可不是傻子,一旦看穿,肯定和这些商家划清界限。消费者被忽悠多了,眼睛越来越亮,这种招数迟早失灵,还会遭人嘲笑。
宣传曝光之危
数字经济时代,产品就像处在“透明时代”。社交媒体上随手一点,各种评论蜂拥而至,商家那些误导式宣传根本藏不住。一旦翻车,后果很严重,消费者的失望和反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市场也会抛弃它们,这是他们自找的
监管治理之势
消费者识别文字陷阱自身能力毕竟有限,治理手段必须跟上。之前新规落地,不准食品再用“零添加”等话术,这是好事。但在商标注册环节更要有严格审查的“判官”,把那些故意模糊概念的商标扼杀在摇篮里。毕竟,算盘打得响,不如实实在在一个“真”字。自古以来名实相符就是经商基本伦理,现在有些商家却还瞎折腾,这能长久吗?
大家说,面对这些商家的陷阱招数,咱们又不能个个都火眼金睛,咱到底还能相信啥?希望大家多点赞分享,一起探讨抵制这种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