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新疆男孩天生单耳畸形,是谁帮他重获新耳?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图片

阿卜,一个年仅八岁的新疆男孩,模样清秀且十分可爱。然而,遗憾的是,他自幼便只有一只耳朵。这让他变得相对内向,与人交谈时,他总是下意识地掩藏那不完整的耳朵,只将完好的一侧脸部转向他人。今年六月,在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叔叔阿姨的热心帮助下,阿卜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耳朵”。

图片

当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悦耳在线”志愿者服务队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过近10个小时的努力,成功为三名患有小耳畸形的患者实施了手术,使他们的四只小耳朵得以重生。阿卜便是这三位小患者中的一员。这些新生的“小耳朵”标志着南疆地区首例“再造耳”手术的圆满完成。

术后首日,医生揭开了覆盖在阿卜半面脸颊上的绷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枚与正常耳朵大小、形状都极其相似的“人工耳”。这一刻,原本焦虑不安的阿卜母亲眼眶突然湿润,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表达感激之情:“谢谢你们!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悦耳在线”志愿服务团队此次再度取得显著成果。继往年在西藏地区开展活动、去年深入云南之后,今年团队再度踏上征程,把满载希望的种子播撒至新疆喀什的广袤土地上。

6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党委书记钱飚,党委副书记吴岳军亲自率队,带领眼耳鼻整形外科主任张天宇教授,傅窈窈主任医师,李辰龙副主任医师,陈颖主治医师,以及彭珺洁护师等医护人员,携带了手术所需的特殊器械和耗材,历经51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喀什,旨在开展“沪疆心连心,共筑健康梦”的公益行活动。本次慈善活动得到上海永达公益基金会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推出的“耳聪目明、健康‘童’行”项目的资金支持。自项目启动以来,已成功为97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实施了小耳畸形矫正手术。

此次公益行的“出发”,基于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的十五年渊源。

去年,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队伍中,吴春萍副主任医师在喀什二院耳鼻喉科担任了主任一职。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她注意到,当地存在不少患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儿童,他们的外耳廓发育异常严重,有的甚至几乎无法辨认出耳朵的形状。这种先天的缺陷给孩子们带来了社交上的困难,或引发了心理上的问题。此外,一些儿童由于耳道闭锁或狭窄的问题,面临中重度听力障碍,这不仅阻碍了他们的语言学习,也使得交流变得艰难,进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和心理障碍。

耳再造手术属于最为复杂的“四级手术”,而在喀什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此类高难度手术难以实施。不少当地居民对耳朵畸形可治愈的事实并不了解,导致众多儿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尽管一些家庭费尽周折得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张天宇教授团队能够进行手术,但由于往返上海的交通和手术费用高昂,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治疗。吴春萍主任与张天宇教授的团队取得联系,她表达了对为这些孩子“制造”耳朵的期望。经过筛选,最终有三名符合条件且家境贫困的患儿被选为本次公益手术的对象。

在本次公益活动中,“悦耳在线”志愿服务团队于喀什二院进行了免费医疗服务,对患儿的外貌修复、听力恢复、言语治疗和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和帮助。

张天宇教授指出,全耳廓再造技术实现了医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近年来,他的团队不断追求卓越,将再造耳的过程从单纯的“形似”提升到了“神似”的层次,并且成功地将美学改造与听觉功能的恢复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未来的工作中,专家团队将继续努力,为患儿们提供二期手术及后续的治疗服务。

为了确保公益活动的深远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单次义诊或手术,“张天宇教授专家工作站”已在喀什第二人民医院正式设立。张天宇教授表示,他期望耳再造技术能够在喀什扎根、发展并取得成果,从而惠及更多的患者。

全耳廓再造术在整形医学中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眼耳鼻整形外科已成功实施听力重建及全耳廓再造手术超过6000例,位居国内耳再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该科室在耳畸形的早期筛查、矫正治疗以及手术技术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并且主导编制了国内外的关于小耳畸形的专家共识。钱飚书记表示,他期望该团队能够将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并在我国的边陲地带展现出“大爱无边”的崇高精神。